(漣鋼廠區)
“水墨鋼城”描繪花園工廠
湖南婁底因鋼而興,先有工廠后有城,十里漣鋼與這座城市緊緊融在一起。
冬日暖陽,鋼索橋下,一灣碧綠的漣水蜿蜒穿過。岸上草地里,幾名美術愛好者正在認真寫生,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眼前的漣鋼:整潔樓房,花園式工廠……他們背后,煉鋼爐中滾燙的鋼水火光四濺,場面壯觀。
環境優美、空氣清新,這樣的環境和空氣質量,在多年前,漣鋼市場部職工羅藝杰連想都不敢想。“我是1993年到漣鋼的,那時在車間做一線工人,到處都是灰塵,回到家滿臉黑,媳婦都認不出了。”羅藝杰說,當年很多人吐槽漣鋼的污染,最常說的是“天天拿灰塵做飯吃”。
(漣鋼美術愛好者)
“我現在正在創作一組‘水墨鋼城’的系列作品,到時候讓大家都看看咱們鋼鐵新城的嶄新風貌。”羅藝杰開心地介紹,他的作品中,高大的工業建筑與綠樹、花鳥相映成趣,表現出一種符合時代精神的審美力量。而激發羅藝杰創作靈感的,正是漣鋼脫胎換骨的新生。
近年來,漣鋼集團鐵腕治污、自我整容,累計投入環保資金20億元,先后實施了100多項節能減排、超低排放項目;投入超過10億元,拆掉老舊廠房植樹種草,如今漣鋼廠區綠地率達到35%以上,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式工廠。
三代漣鋼人見證時代變化
(肖文祥、肖強、肖浩一家三代漣鋼人)
“那是翻天覆地的變化,原來的時候,漣鋼哪有那么大的房子,沒有的。”畫家們筆下的花園式工廠,對83歲的退休職工肖文祥來說有著更深的感受。
1958年9月17日,漣水岸邊淬火成鋼,漣鋼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,改寫湖南省木炭煉鐵歷史。1959年,漣鋼軋出第一根鋼材,填補了湖南無鋼無材的空白。肖文祥那時是漣鋼的第一批職工,漣鋼建廠,就是他們那一代人用鋤頭扁擔干出來的。
漣鋼投產后,肖文祥進入運輸隊當司機,他的工作是開著小貨車,往廠里拉回鐵礦石等原材料。
1983年肖文祥退休,兒子肖強接過他手中的方向盤,也成了運輸隊的一員。與父親不同的是,肖強是開著大卡車將鋼產品運送到全國各地。此時,漣鋼在探索產量上升的途中,也實現了鋼材質量提升。1981年、1986年、1990年,漣鋼生產的“雙菱”牌熱軋帶肋鋼筋,三度獲得國家銀質獎(最高獎)。
2019年,肖文祥的孫子肖浩大學畢業后,進入到漣鋼能源總廠,成為發電三車間的一名技術人員,他和同事們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創新、新技術運用、工藝優化,有效提升設備運行績效。
2019年,華菱漣鋼能源總廠累計發電標煤耗同比降低15%,創歷史最低水平。
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我們一家三代漣鋼人,我爺爺那一代貢獻體力,我父親那一代貢獻技術,我這一代貢獻智慧,我相信在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,會將漣鋼建設得更加好。”肖浩堅定地說道。
經過60多年的發展,目前,漣鋼年產量已突破1000萬噸,它不僅哺育了肖文祥一家三代人,也哺育出一個因鋼而立、因鋼而興的城市。如今,漣鋼的產品市場由過去單一的建材領域,拓展到汽車、家電、工程機械、船舶等諸多領域,在世界最長跨海大橋———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的“大國重器”與“超級工程”上,“漣鋼制造”熠熠生輝。